这两年,展览行业从上到下,无论是主办公司、展台设计公司,还是下游的展览工厂,都明显感觉日子不好过,尤其是展览工厂,经营更是举步维艰。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这种局面呢?

一、经济大环境不景气,展会需求大幅萎缩
企业之所以参加展会,主要是想借此获取订单、推广品牌,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体经济状况。近几年,国内外经济增长都不太乐观,像制造业、外贸、消费这些行业,都面临着市场需求不足、利润减少的难题,企业为了维持运营,只能削减营销方面的预算,而参展等线下推广的费用往往是最先被砍掉的。这样一来,展会主办方举办的展会场次就不得不减少,规模也得缩小,展览工厂能接到的活儿自然就少了。而且,在需求减少的情况下,展览工厂的数量并没有跟着减少,这就导致了供需不平衡,有限的订单有太多工厂争抢,“僧多粥少” 的竞争局面也就不可避免了。
二、行业内卷严重,低价竞争陷入恶性循环
展览行业的进入门槛不算高,中小工厂特别多,而且大多数工厂的业务都集中在 “搭建执行” 上,在搭建工艺、材料选用和服务模式等方面,彼此之间的差异很小,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。那些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工厂,为了能生存下去,只能靠降价来争取订单,甚至有些工厂会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接单。比如说,一个项目正常成本是 10 万元,有的工厂为了拿到订单,8 万元就愿意干,这样一来,利润空间就被压缩到了极致。而低价竞争又会迫使工厂在材料和工艺上做手脚,比如使用劣质板材、简化搭建流程等,结果就是服务质量变差,行业口碑也跟着下降,从而形成 “低价→低质→更低价” 的恶性循环。
三、产业链议价权失衡,设计公司不断压价
在展览产业链里,展览设计公司处于连接参展企业和工厂的中间位置,而工厂往往处于劣势。设计公司为了赢得客户,会先以较低的价格签下包含 “设计 + 搭建” 的参展订单,然后为了保证自己的利润,就会故意把给工厂的搭建费用压得很低,甚至要求工厂 “零利润配合”。还有些设计公司会通过 “压款” 的方式来增强自己的议价能力,让工厂先垫付资金进行施工,等项目结束后才结款,这让工厂的资金压力变得更大了。
四、成本持续上升,利润空间受到双向挤压
展览工厂的成本主要是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,可这两项成本在近几年都一直在涨:
材料成本:像搭建时常用的钢材、木材、涂料、展板、灯光音响等,会受到原材料市场波动的影响,比如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、供应链物流成本增加等,采购价格就不断上升。这一下子就把搭建成本抬高了很多。
人工成本:展览搭建需要大量的熟练工人,像木工、电工、美工这些,但愿意做这类高强度、临时性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,导致工人数量逐年减少,人力供需变得很紧张。到了旺季,工人的日薪甚至能上涨 50% 以上,可工厂因为接的是低价订单,没办法提高报价,只能自己默默承受成本增加的压力。
五、账期长加上收款困难,资金链承压成致命问题
展览行业的 “账期” 问题,一直是展览工厂的心头病,这两年更是严重。一般来说,展会项目的账期长达 3 – 6 个月,有的甚至超过 1 年。工厂得先自己掏钱去采购材料、支付工人工资,可回款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。有些客户,特别是中小参展企业或展会主办方,因为自己资金紧张,就会以 “验收有瑕疵”“流程没走完” 等理由拖着不付款,甚至还会出现坏账。中小展览工厂本来资金就不充裕,抗风险能力也弱,要是有几个项目一直收不回款,就很可能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倒闭。
总的来说就是,难啊。展览行业这几年的任务就是:拼命活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