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经济下行或者行业周期性的波动,会从 “供需两端” 对展会效果产生影响:
展商这边:对企业来说,参加展会就是花钱搞营销。要是企业赚不到啥钱,压力大了,就不想花那些不必要的钱。像去参展的路费、租展位的钱、布置展位的钱,都可能被砍。这么一来,愿意参展的企业就少了,就算参展,投入也少了,展位变小,布置也简单了,展会的规模和质量也就跟着不行了。
观众那头:市场不好的时候,企业买东西没那么积极,老百姓手里钱也紧,消费能力下降,去展会的动力就小了。比如说,做买卖的企业可能就不咋去展会考察了,就留着必须得去采购的那种。普通消费者呢,就只买自己需要的东西,像逛展会这种可去可不去的事儿,就不太愿意花时间和钱了。
能看出啥呢:展会规模变小,那些能下大单的大客户来得少了,现场能成交的买卖也不多了。
二、线上渠道:直接来抢生意
现在数字技术到处都是,做生意交流的方式都变了,线上渠道对线下展会的影响越来越大,都快把展会的活儿抢了:
花钱少,效果好:企业通过直播卖货、线上展会、电商平台、社交软件这些,花不了多少钱,就能让客户看到自己的东西。不用花路费,也不用租展位。就说直播卖产品吧,一场直播能有好几万人看,还能跟观众实时聊天,看完了还能回放。线上展厅一天 24 小时都能展示产品,客户不用到现场,在家就能了解得清清楚楚。
找客户准,还能看效果:线上做营销,可以根据用户的信息和行为,精准找到目标客户,而且效果好不好,一看数据就知道,像有多少人点了,有多少人买了。线下展会就不一样了,找客户没那么准,也不好统计效果,所以有些企业就不干线下展会,转线上了。
结果咋样呢:以前靠展会找客户的企业,现在都把资源往线上投。观众也喜欢先在线上看看,再去线下找自己想要的,这么一来,去展会的人少了,在展会上做成买卖的也少了。
三、展会市场:饱和与同质化的双重困境
现在行业展会越来越多,但是质量和创新没跟上,展会提供的和大家想要的对不上号:
数量太多了:就说一个行业,像美妆、电子、汽车这些,一年能有几十场展会,全国到处都有,有的还细分到地区。比如说汽车展会,光国内就有北京车展、上海车展、广州车展这些大的,还有好多地区性的,专门做新能源、改装车的展会。这么多展会,观众和展商就被分散开了。
内容都差不多:好多展会没啥特别的,参展的商家老是那几家,活动也就是展示产品、办个论坛讲讲话,没啥新鲜的。观众去了几次,觉得都一样,就不想再去了。比如说某个行业展会,连着三年来的品牌、论坛主题都差不多,老观众就觉得去不去没啥意思。
四、展会宣传:又老套又没重点,白忙活
宣传对展会拉人很重要,要是方法太老,或者没找准宣传方向,那展会再好也没人知道:
宣传渠道太老了:有些展会还在用以前那套办法宣传,像在行业杂志上登广告、发邮件、靠老客户介绍,新的宣传渠道,像短视频平台、行业里的大 V、专门的社群,都不知道用。比如说针对年轻人办的展会,还只在老媒体上宣传,根本接触不到年轻人。
宣传内容没吸引力:宣传的时候,没说清楚展会到底好在哪,就知道说规模大、办了好多年了,也不说这次展会有啥独家的参展商、新发布的产品、厉害的嘉宾或者有意思的活动。观众就想,这展会和别的有啥不一样啊,我为啥要去呢?
信息传达没弄好:宣传的时间不对,太早太晚都不行,比如说开展前一周才着急忙慌宣传,观众都来不及安排时间去。还有一些重要信息,像啥时候开、在哪开、怎么报名,说得不清不楚,报名的人就少,去的人也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