省会城市会展业为何掉队?都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其会展行业的发展

有些省会城市会展业发展滞后,甚至赶不上其他二线城市,这其中都有哪些原因呢?

产业基础差异:

会展业的兴盛依托于本地产业生态。义乌凭借全球最大小商品市场,形成 “以贸兴展” 模式,2025 年上半年 32 场经贸展吸引 101 万采购商,带动市场交易额增长 20% 。东莞、青岛等非省会城市借制造业优势打造垂直领域展会。而兰州、太原等部分省会,经济主要是能源产业和重工业,缺现代服务业支撑,展会类型单一、市场化程度低,难以形成产业聚焦效应。

政策创新力度和管理运营能力

相关政策的支持也至关重要。湖南长沙市之前出台《推进会展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》,构建全产业链扶持体系,对 UFI 认证展会最高补贴 1000 万元,行业高端人才给予奖励,推动 “一区一品牌” 布局,会展竞争力上升明显,甚至有望居中部首位。相比之下,郑州政策碎片化,专项资金效率低,展馆建设滞后。部分省会 “重审批轻服务”,如兰州会展项目审批流程长达 1 个月,而义乌线上审批大幅缩短办展周期。

会展业可持续发展依赖专业化运营。市场化运作模式:如珠海国际会展中心,十年带动经济效益 418.7 亿元,经济带动系数 1:10.5 远超国际标准,与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政府主导模式形成反差。此外,义乌培育 1500 余家会展服务商,部分企业精准对接外商促成大额订单,而兰州会展企业多为中小型,集团化运作能力欠缺,竞争力有所不足。

区域竞争格局和城市营销意识

非省会城市借错位竞争实现 “弯道超车”。厦门聚焦海洋经济和跨境电商打造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,九江专攻中小型产业展,结合文旅资源形成 “会展 + 旅游” 特色。反观部分省会,如江西南昌等地展会类型与长沙相仿,导致资源分散,陷入同质化竞争困境。

会展成功离不开精准城市形象塑造。长沙 “会展 + 文旅”,融入军旅文化、湘绣等元素,让客商感受湖湘文化;青岛借跨国公司领导人峰会推出 “峰会消费周”,2025 年上半年拉动消费 165 亿元。部分省会仍停留在传统模式,如郑州虽举办文化活动,但未有效结合文化 IP 与会展经济,品牌传播力弱。

会展业对硬件设施依赖度高。郑州会展场馆室内可用面积 10 万平方米,远低于长沙的 27.61 万平方米和武汉的 22.04 万平方米,大型展会承办能力弱。同时,兰州虽有品牌展会,但配套服务不足,缺高规格会议中心和专业酒店。而义乌国际博览中心面积可观,且 “展会 + 市场” 模式实现密集排期。

上一篇
下一篇